2017年4月17日 星期一

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

【批踢踢同步】

我在想這麼好看的劇在板上竟然完全沒有心得文,要不是因為心得太難寫、不然就是因為大部份人都沒買到票XD但還是不能忍受連一篇文都沒有啊!只好來獻獻醜了......以下又是一貫想到哪寫到哪的碎念式心得,有部份雷請斟酌觀看。




喜歡簡莉穎劇本的在地化與日常感,就像是真的會發生在觀眾身邊的事。

馬密原始劇本也是想由美國天使再造出台灣天使,但經過田調過程,慢慢脫胎成因應現狀的樣貌。是啊,HIV早已不像剛被發現時有如惡魔般的疾病,只要聽從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就跟慢性病沒兩樣,大部分患者也還在你我身邊活著,所以劇本跟著轉化我很喜歡,畢竟去年參與兩廳院講座時,其實還是有些微擔心只看過網路上的美國天使大綱,會不會看不懂台灣版?事實證明果然多慮了XD


喜歡以訪談與錄製紀錄片的方式呈現劇本題材,讓觀眾跟著訪談者窺探HIV患者及其生活。是「窺探」沒錯,躲在攝影機小小的觀景窗後望向被攝者的人生,不就是一種窺探嗎?

紀錄片是我非常愛的電影形式,某部分原因就像上面所說、我很喜歡看充滿生活感、真實感的東西;但也曾在短時間內看了大量紀錄片後突然感到恐懼:我所看到的這些號稱真實的紀錄真的是真實嗎?會不會被攝者其實根本不想被紀錄所以提供了一堆假象讓對方窺視呢?攝影師以管窺天,到底管子望出去的視野是真、還是管外的世界才是真?再來剪接的觀點也是問題,畢竟要從上千畫面擷取部份再重新排列組合,會不會剪出來的東西只是導演要的、根本不是被攝者想提供給外界的人生?

當然想多了就不再想了,不然我應該也不會再繼續看紀錄片XD畢竟紀錄片跟劇情片相比,就只是「相對客觀」的影片形式,相對客觀就包含了主觀抉擇層面,而觀眾也只能選擇相信導演與被攝者、他們選擇供出的部份人生是真實的。就像均凡選擇相信她在甘馬之家解散當天看到的馬密是真、而不是眼前淡然說出另一種答案的馬密;當然最後馬密的哭泣也是真,至於哭泣的原因為何,就看觀眾想相信何者了。


大多數非HIV患者的觀眾沒有身處在患者的生活環境中,無法了解他們的生活樣貌,所以用相對客觀的紀錄片訪談形式逐步架構出患者的世界──於本劇就是馬密的回憶錄。但紀錄的過程,又會發現各種不同主觀對立、爭辯的立場,因為是活生生的人啊,總會有各種愛恨情仇相互糾葛,不論是患者vs非患者、同性戀vs異性戀、愛人vs變心者、家人vs朋友、夥伴vs敵人、主流vs邊緣、低調保守vs張揚放縱、甚至是拍攝者vs被攝者等等,觀點彼此拉扯。可以理解為何導演形容這齣劇格局很大,根本該在大劇院上演,它談論的議題就是這麼廣、卻又確實圍繞在HIV患者身邊。

寫的過程腦中一直浮現這位太太的〈立場〉這首歌,順便貼上來一起聽聽: 



我很喜歡的一段戲是阿凱跟甘口的爭論,先是阿凱對甘口傾訴他與馬密相處過程的壓力,接著是甘口爆發身為患者那看不到明天的心情,再來又輪到阿凱質疑甘口(或是馬密)太放大患病的恐懼。這一段燈光與演員搭配得很強大,全場沒有多餘的燈光,主要就靠舞台前方往場中央打的地燈。整段阿凱都坐在椅子上,差別只在第一次阿凱說話時甘口是坐在地上,以座位高低分出談話過程的主被動方;接著甘口站起來講話,地燈從左下方往右上角甘口身上打,在甘口身後牆面上打出一道巨大又黑暗的影子,再加上甘口憤怒的肢體語言,就像甘口心裡的怪物,又張狂又孤獨;最後再換阿凱發言,此時甘口慢慢蹲到阿凱座位旁的椅子上,象徵兩人立場漸漸拉鋸成平衡狀態。

這一幕很精彩!甘口說話很多時候我甚至是看著他後方巨大孤單的黑影,有點了解為何甘口會覺得外界無法理解他們,同志已經偏弱勢,而他們還是同志圈內更弱勢的HIV患者,再加上找不到能真心交流的對象,只好在無套煙嗨之中汲取假象的愛,說到底又是因為人類不被愛又渴望愛來滋養自己罷了(真喜歡愛滋這個譯名)。

某方面會覺得煙嗨這個行為跟信教(偏向迷信的部份)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與對立性,就像甘口與馬密的關係:甘口在多P煙嗨的過程中得到眾人對彼此平等的愛,馬密則在潔身自愛、信教的過程中得到上帝對他平等的愛。也許甘馬兩人就互為耶穌與猶大的關係吧?孰是孰非也是個千古謎團。

話說就像甘馬相對張揚與保守的個性,上面說過某段打在甘口身上的燈光是由下往上打,在甘口身後變出一個巨大身影,另一幕則是由舞台後方的背景燈由左上到右下、在馬密身後地面拉出一個長長沒有盡頭的黑影,如同甘口心底的怪物是有具體形狀且向外發展,但馬密心底的怪物卻是不斷往內深植看不見底的。


又對於甘馬極端的發展,阿凱就處在中庸的地位,其實他一直都沒什麼變(不過有變心啦哈哈),就像他與甘口的對話過程都一直坐在椅子上,我想他應該一直還愛著馬密,而他會變心多少是受到馬密加諸的壓力將他向外推走,也許更該說是先被馬密推走才跟別人在一起?相對而言就變成是馬密先逃離,就像他後來也切割所有的夥伴投入主的懷抱一樣。

話說整齣劇我哭了兩次,一次是馬密以自己的信仰幫均凡(其實是幫自己)禱告、另一次則是均凡在教堂裡大喊著相信當年的馬密。基督教與同性戀之間大部分是對立的關係,我相信基督的神本身是真的平等愛著他的子民,一切都是底下教徒曲解神的旨意;得到HIV也沒有錯,錯的是旁人極端的偏見恐懼與歧視。相信是一種很神奇的力量,如果你願意相信對方是好人、願意愛對方,是否就不會有這麼多的歧視與懼怕了?就如均凡在馬密的禱告中大哭釋放恐懼,是感受到信仰的愛;而馬密經過多年把自己當作是叛徒,最後在均凡的吶喊中哭泣(先不管原因為何),也是感受到均凡對他全然信任的愛。

寫上面這一大段時,腦內音樂換成四分衛的〈怪物〉,一樣可以搭配著聽:



白色調的舞台切割出一格一格的場景,也許就像均凡最後在紀錄片放映前所說:這是一部空白不完美的影片,畢竟紀錄片也只是被攝者漫長人生中的短暫切片,影片內容也不一定是真實,因為美好與真相終究不能被複製再現。

看完劇走出實驗劇場的那一刻,心想簡莉穎又創作了一齣好令人痛苦的劇!我只能說馬密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好看!!!但看完又會覺得頭好脹胸口好悶,瞬間想痛毆粒粒三大拳以表我又愛又恨之情(欸),這篇文熬了我一整晚接著打成文字又花了一整個白天,心得實在好難寫喔喔喔喔喔!然後劇這麼好看以後都買不到粒粒的劇該怎麼辦啊啊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